发表时间: 2022-09-30 20:14:43
作者: 荣成市泓远化工有限公司
浏览:
光 泽: 采用光电光泽计测试,以从漆膜表面来的正反射光量,与在同一条件下从标准样板表面来的正反射光量之百分数表示。
贮 存 期: 是指温度在5-30℃之间,油漆在密闭条件下,置于室内干冷处,可安全运输和贮存的最大推荐期限。超过贮存期,产品性能会因化学或物理变化而改变。
完全固化: 是指化学固化型涂料,在说明书中指定的环境温度下完成固化,漆膜达到说明书中所描述的指标所需要的时间。
闪 点: 溶剂蒸汽在明火情况下,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本书中提到的闪点均采用闭口杯法测量。
湿膜厚度: 指在刚涂布过一道油漆的底材表面上的涂料的厚度,可以用湿膜测厚仪测定,湿膜厚度与说明书中给出的干膜厚度相对应。
干膜厚度: 指涂装在底材表面的漆膜,其完全干燥后,附着在底材表面上的干膜厚度,该厚度可用干膜测厚仪测定,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干膜厚度可适当增减。
比 重: 指单位容积中所含的油漆重量,其单位为千克每升,说明书中的比重是在20℃条件下测得的。由于原材料的比重以吸油量有一定的波动幅度。因此油漆的比重实际数值允许有一定幅度的波动。
配 比: 多组份漆的配比是根据油漆中树脂组分和固化剂组份中各自所含的活化官能团数,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测试所获得的混合比。严格按照说明书中所给定的配比, 将各组份混合均匀,才能获得性能理想的漆膜。
熟化时间:油漆的树脂组份固化剂组份混合均匀后,在使用前所需放置的一段时间。目的是使油漆里树脂和固化剂在这段时间里进行一定晨读的化学反应,以利于涂装或提高漆膜质量。
适用期: 多组份化学固化型涂料,相互混合均匀后,到不再适合于施工的最长时间,超过这一时间后,即使加入稀释剂也无法使用。适用期主要由温度决定,其他因素也会对其造成影响(例如阳光)。
涂装间隔:涂装间隔即为两道涂层在涂装过程中,对间隔时间的要求,不同类型的涂料对涂装间隔的要求也不同。在施工时,应按各自的要求进行施工,不能小于或超出说明书规定的间隔时间。否则,会影响漆膜层与层之间的结合力,造成漆膜剥离等弊病。涂装间隔的最长、最短间隔时间是在给定的恒温条件下的极限时间。
涂装方法:是指在标准条件下的使用方法。涂装方法有时可以依据设备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相对湿度:在我们周围的大气是干空气和水汽的混合物,称为湿空气。在一定温度及总压下,湿空气的水汽分压P与饱和空气中水汽的分压Ps之比的百分数为相对湿度。相对湿度为100%时,表示空气中的水汽以达到饱和。相对湿度越低,即离饱和度越远,表示该湿空气吸收水汽的能力越强。
露 点: 露点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开始冷凝结成露水时的温度点。为使涂装施工有较高的安全幅度,施工时底材温度至少要高于3℃。
理论用量:指在面积在一平方米光洁,平整的理想底材表面上制的其说明书中给出的漆膜厚度相同的干膜厚度时所需要的油漆用量,该数值为理论值。
实际用量:与理论用量不同,实际用量要视漆膜实际厚度、涂装时的损耗、涂装方法、被涂物面粗糙度等不同的情况而定。其数值差别较大,就一般情况而言,油漆的实际用量为理论用量的1.5-1.8倍。较为详细的耗用量计算公式及估算方法如下:
计算公式:P=( 1+∑a)QS
其中:Q-理论用量 P-油漆实际用量
S-涂装面积 ∑a-总损耗系数
a的参数值如下:
a1:由环境风速确定。风速在3 m/s,约为0.2,当风速大于3 m/s时,不宜施工。
a2:由被涂物表面的形状决定,型钢一般为0.2;钢管视直径不同而异,直径在2.5-13cm范围内,约为0.5-1.0。
a3:由涂料种类决定,一般单组份涂料为0.07,双组份涂料为0.15。
a4:由漆膜厚度分布要求而定,分布要求为两个80%时约为0.1;分布要求为两个90%时约为15%。
a5:由局部修补而定,一般单组份涂料a为0.1,双组份涂料a为0.15。
a6:由表面粗糙度而定,表面粗糙度为70-100µm时,薄涂层的a为0.2,厚涂层的a为0.1
以上为高压无气喷涂施工时的涂料损耗系数的有关因素。通常在平整表面施工时∑a约为0.6~0.8,在复杂表面施工时∑a约为0.8~1.0;手动涂装时的损耗则小得多,约为无气喷涂的一半左右。环氧富锌车间底漆、无机硅酸锌车间底漆、铁红环氧车间底漆等,因规定的漆膜厚度很薄,仅为15-20µm或20-25µm,而密度又大于一般的油漆,其损耗系数∑a约在2.0左右。因此在估算油漆实际用量时,不能直接采用理论用量,应按上述公式估算。